关于工字轮的一个历史发展介绍

2022-06-29 17:38

  对于工字轮其实我了解的也并不是很多,因为在网上搜索资料的话还是很少的,本文今天找到了关于工字轮的一个历史发展现状、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吧:

  工字轮他早在西元1695年已有此观念,但是他的发明并未达到实用阶段。擒纵轮齿是在轮面上,而摆轮轴的作用部份呈切断圆柱状,看起来像是小型"金属槽"。

  此"金属凹槽"有个生动的名称--大型擒纵轮,在其排列上摆轮的摆动并未比惯常的纺锤表更好。Thomas Tompion的学生George Graham于西元1720年改进此大型擒纵轮系,因些能够契合整个钟表工业的用途。他将擒纵轮的三角形齿轮放在轮面上的短颈上,并在圆筒上增加一个马口,如此虽会使圆柱变弱,但却可增加摆轮的摆动。

  原则上,工字轮系只是一种静止式齿轮,并经由Graham更改为Graham擒纵轮系,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首先是三角齿笔直的外齿缘(施压表面),约在西元1776年A.Clumming建议将它改为曲线形,藉以使压力能更经久且更平均。Jodin已在他之前作过类似建议,但是对于个别角度关系却大有争议,直到18世纪末期,才获得比较平等条件的赞同。即使工字轮系未被承认为是纺锤擒纵轮系的改良,但仍获得有才华表匠的青睐,他能够打造出工字轮系。

  本来工字轮系是用铜制成而且相当厚且大。圆柱本身由铜管组成,两端用塞子密封含有轴承,上端部份是大而轻的转轮,在其下方是两个马口。Urban Juergensen可能是承认钢制工字轮的优点--不会像铜制工字轮一样生锈,但是圆柱仍有一项问题,那就是残油的增加。Breguet利用红宝与蓝宝圆柱作了数次实验,都呈现不错的品质,它们的形状虽然有些不平凡,他将圆柱Z作用部份放在摆轴L下方并只用一薄杆S连接安装摆轮的圆柱上部,如此摆根的摆动距离能够增加一些。Perrelet和Redier则采用另一途径,他们也制作了石圆柱,但是却用红宝或蓝宝取代一般钢圆柱的作用部份。这种构造非常复杂的圆柱分成几个部份制成,必须牵涉到宝石切割匠的工作,而且昂贵的制造价只允许限量制作。

  因此,原来的石圆柱后来往往被不锈钢所取代(由于缺乏替代零件),由于手表不能拆解,这种替代是能难被承认的。若表盖刻有"红宝圆柱"字样时,就应该看仔细以判断是否仍使用原石圆柱。其后,工字轮系被认为优于绕线盘,为此之故,它往往只用在"高价值"

  手表上,由于约在西元1800年扁平表的制作蔚为风尚,工字轮似乎成为较好的解决方法。它越来越频繁地内建入功能更简单的手表内,甚至有人尝试以叉形钩(forked catch)配制工字轮。圆柱因而负责类似卡子对一半轮齿的作用,这种构造是否真的有效就不得而知。

  Berthoud利用卡子圆柱制造过若干只手表,他用长钩(rake catch)连接摆轮和卡子圆柱。工字轮一般而言有13至15齿,但是也有实验用30齿圆轮,但此形式很罕见,两个摆轮构造作动一个圆轮也只能到达实验阶段,不曾大量制造出。M.B.Pray的工字擒纵系统。

  约在西元1790年法国人PRAY尝试打造一便宜的工字轮,其圆轮齿装在颈部,但仍然很难制造出配备有小勾鼻的平轮.圆柱体和sowtrough相似,但是由于其摆幅小几乎小于90度,所以未能普及,仅有少数手表配备此轮系。

  世界首条无头轧制工字轮卷取作业线投入运行,据2005.( 6) 报道,2005年3月3日,世界首条无头轧制工字轮卷取作业线在位于布雷西亚的Alfa Acciai厂投入生产。它标志着轧制技术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它将是长钢材产品轧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在世界上将Danieli推出的两种创新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组成生产线进行生产。

  Danieli的两种创新轧制技术是∶

(1) EWR无头焊接轧制技术。它是通过方坯在线自动闪光焊接的创新工艺,可以使轧钢机实现不间断的连续生产;

(2) 工字轮卷取作业线。这一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系统,它是通过无扭卷取,可以将带肋的钢筋棒材卷取成超紧凑/ 超重量的棒材大盘卷,从而实现无废品的开卷生产。因此,可以将棒材大盘卷直接喂入到下游冷加工生产作业线。

  钢材生产商将从这两个创新轧制技术系统的有机结合中获得巨大效益,从而能够显著扩大生产能力,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棒材的生产成本,提高和改善棒材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全世界的轧钢者都一致看好这条无头轧制工字轮卷取作业线,也都一致看好这两种创新轧制技术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0bf0b2ff0d0cf1d185c9ecb7dfc00825.jpg